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合同的签订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方式。然而,有时候当事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合同内容产生重大误解。那么,当一方以重大误解起诉时,原合同是否还要继续执行呢?
相关法律条文及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也就是说,当一方认为自己在签订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救济的。
所谓重大误解,一般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例如,在购买房产时,购房者误以为所购房屋为精装修房,但实际交付时却是毛坯房,且这种误解对购房者的购房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可能构成重大误解。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在武汉曾发生过这样一起合同纠纷案件:2011年,税务局委托拍卖公司拍卖“涉黑”罚没煤矿资产,煤业公司以3.35亿元竞买成功。2013年,煤业公司以煤矿储量与公示储量相差巨大为由,诉请撤销该拍卖合同。在这个案例中,煤业公司认为自己在竞买时对煤矿储量存在重大误解,这种误解影响了其竞买决策。如果最终法院认定煤业公司的主张成立,即确实存在重大误解,那么该拍卖合同可能会被撤销;反之,如果法院认为煤业公司的主张不成立,那么原合同可能仍需继续执行。
不同情形下原合同的执行情况
- 法院未作出裁决前:在诉讼期间,也就是法院对于双方之间的纠纷还没有作出裁决时,双方之间实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尚未理清,原合同通常是不能继续执行的。因为谁对谁错还不明确,如果继续执行合同,可能会对最终的裁决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也可能会对其中一方造成更大的损失。
- 法院裁决不构成重大误解:如果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当事人主张的重大误解不成立,那么原合同应当继续执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合同的签订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法定的可撤销事由,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 法院裁决构成重大误解并撤销合同:当法院认定确实存在重大误解并依法撤销合同后,原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双方无需再按照原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例如,前面提到的煤矿拍卖案例中,如果法院支持煤业公司的诉求,撤销了拍卖合同,那么煤业公司无需再支付竞买款项,税务局也需要返还煤业公司已经支付的相关费用。
实用的法律建议
- 签订合同前要谨慎:在签订合同之前,当事人应当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对合同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例如,在购买大宗商品时,要对商品的质量、规格、数量等进行详细的核实;在进行商业合作时,要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等进行充分的考察。
- 发生误解后及时协商: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误解,当事人应当及时与对方进行协商,尝试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可以协商变更合同条款,使其符合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协商不成,再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 收集和保存证据:无论是协商还是诉讼,证据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事人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与重大误解相关的证据,如合同文本、交易记录、往来函件、证人证言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
总之,当一方以重大误解起诉时,原合同是否继续执行取决于法院的裁决结果。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谨慎行事,以避免因重大误解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