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老赖有哪些法律规定?


在我国,“老赖”一般指的是那些有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但却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相关法律对老赖进行了多方面的约束和制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处理民事纠纷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强制执行有明确规定。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有权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有权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这意味着,当老赖拒不还钱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以通过上述手段强制老赖履行义务。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的条件和程序。如果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等六种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被列入失信名单后,老赖在很多方面会受到限制。 再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对老赖的高消费行为进行了限制。老赖不得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不得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不得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不得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不得旅游、度假;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不得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这表明,如果老赖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将面临刑事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