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会有什么后果?


刑事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从法律依据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一旦刑事立案,首先会启动刑事侦查程序。公安机关、检察院等侦查机关会对案件展开调查,他们有权采取一系列侦查措施,比如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物证、书证、鉴定等。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采取强制措施,常见的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其中,拘传是强制犯罪嫌疑人到案接受讯问;取保候审是让犯罪嫌疑人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后,在家等候审判,但要遵守一定规定;监视居住则是限制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范围;拘留是短期限制人身自由;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意味着犯罪嫌疑人会被羁押在看守所。 刑事立案后,案件会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如果侦查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最后,如果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被告人作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如果被告人被判定有罪,就会面临刑事处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而且刑事立案记录会伴随个人一生,对个人的信用、就业、出行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有犯罪记录的人在就业时,很多单位会对其进行限制,尤其是一些对人员背景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公务员、教师、律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