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和贫困户有什么区别?


低保和贫困户都是国家为了帮助困难群体而设立的保障制度,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评定标准不同。低保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例如,如果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每月人均500元,而一个三口之家月总收入只有1200元,人均400元,低于标准,就可能符合低保条件。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而贫困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生活困难的家庭。在国家扶贫工作中,贫困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农村居民,这些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国家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等因素,划定不同的贫困线标准。 其次是救助内容不同。低保主要是以现金救助为主,按照当地的低保标准,按月或按季度发放低保金,以保障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低保家庭还可能享受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例如,在医疗救助方面,低保对象在就医时可以享受一定的费用减免和报销比例提高等优惠政策。 贫困户的救助内容则更加多样化,除了资金扶持外,还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就业扶贫是指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教育扶贫是指通过资助贫困学生上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扶贫是指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贫困户的医疗负担。 最后是申请条件不同。申请低保一般需要具有当地常住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申请时需要提交家庭收入情况、财产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经过社区(村)、街道(乡镇)、民政部门等多级审核审批。 贫困户的识别则主要依据收入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情况。由农户自愿申请,然后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进行识别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