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传播超过多少人会犯法?


在我国,造谣传播达到一定程度会触犯法律,不过并没有单纯以传播人数来判定是否犯法的绝对标准,但可以结合一些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来理解。 首先,从民事层面来看,造谣行为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这里的诽谤就包括造谣行为,如果因为造谣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比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这种情况下并不以传播人数作为是否违法的界限,只要有造谣并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的行为即可。 在刑事层面,对于造谣行为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是诽谤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虽然这里不是直接以传播人数来衡量,但点击、浏览、转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播范围和影响,间接与传播人数相关。当传播达到司法解释规定的标准时,就可能构成诽谤罪,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此外,造谣行为还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里对于“情节较重”并没有明确传播人数等量化标准,公安机关会综合考虑谣言的性质、影响范围、造成的后果等因素来进行判断和处罚。 总之,造谣传播是否犯法不能简单地以传播人数来判断,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行为性质、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以免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