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被诉讼了该怎么办?


当未成年人被提起诉讼时,首先要明白这是在法律程序中他人通过司法途径向未成年人主张某种权利或追究责任。 从法律角度看,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在诉讼中,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通常是其父母,法定代理人会代表未成年人参与诉讼活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当收到诉讼通知后,法定代理人要做的第一步是及时了解诉讼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原告在诉讼中提出了什么请求,有哪些事实和理由。可以通过查看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副本等法律文书来获取这些信息。 第二步,法定代理人要收集对未成年人有利的证据。证据是在诉讼中证明事实的关键,比如能够证明未成年人没有实施被指控行为的证据,或者能够证明未成年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或常理的证据等。证据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第三步,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和了解的情况,决定合适的应对策略。如果认为原告的主张不合理或者没有事实依据,可以进行答辩,在答辩状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也可以考虑与对方进行和解,通过协商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避免诉讼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消耗。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未成年人和法定代理人都享有一系列的诉讼权利,比如申请回避的权利,如果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等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可以申请他们回避;还有辩论的权利,可以在法庭上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辩论等。同时,要遵守诉讼程序和法庭纪律,按照法院的要求参加各项诉讼活动。如果法定代理人对法律程序不熟悉,也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律师,获取更专业的法律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