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能立案诈骗犯吗?


法院是否能立案诈骗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诈骗罪的概念。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意味着诈骗者通过欺骗手段让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自己的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失。 在我国,对于诈骗犯罪的处理涉及不同的司法程序和机关。一般情况下,诈骗案件首先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当你遭遇诈骗后,通常是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如果公安机关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会立案侦查。 那么,法院在诈骗案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法院主要负责审判工作。当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会向法院提起公诉。此时,法院会对检察院提起的公诉案件进行受理和审判。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法院不会直接对诈骗犯进行立案侦查,但会对符合条件的诈骗案件进行审判立案。 对于一些特定的诈骗案件,可能存在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诈骗刑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这类案件被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不过,这里的“轻微”有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通常要求犯罪事实比较清楚,证据也相对容易收集,并且对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小。如果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诉,法院会对自诉状和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予以立案并进行审理。立案条件一般包括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等。 此外,法院在立案审查时,还会考虑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管辖包括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等。地域管辖是指不同地区的法院对案件的管辖分工,一般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级别管辖则是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和影响等因素,确定由哪一级别的法院进行审理。只有当案件符合法院的管辖规定时,法院才会进行立案。 总之,法院一般不直接立案侦查诈骗犯,但会对经过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诈骗案件,或者符合条件的被害人自诉的轻微诈骗案件进行审判立案。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你遭遇诈骗,建议首先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如果符合自诉条件,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但要准备好充分的证据和相关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