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在企业财务处理中,应付账款存在一些常见的作假手法。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利用应付账款隐匿收入。企业销售商品后,为了少计收入、少纳税,可能会将收入挂在应付账款账户中。比如,企业销售了一批货物,正常情况下应该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应的税款,但企业却将这笔款项计入应付账款,假装是欠别人的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这种隐匿收入的行为就属于偷税范畴。 其次是虚构应付账款。企业可能会凭空捏造一些应付账款,以达到增加成本、减少利润的目的。例如,企业虚构与某供应商的交易,编制虚假的采购合同和发票,将这笔虚构的应付账款计入账中,从而增加当期的成本,减少利润,少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虚构应付账款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 再者是利用应付账款拖延付款。有些企业可能会故意拖延应付账款的支付时间,以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虽然在商业活动中,合理的付款周期是正常的,但如果企业恶意拖延,给供应商造成损失,供应商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另外,在应付账款的入账金额上也可能存在作假。企业可能会故意抬高或压低应付账款的入账金额。比如,在采购商品时,与供应商勾结,抬高发票金额,然后将多付的款项私吞;或者压低入账金额,少计成本。这同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关于如实记录经济业务的规定。 最后,应付账款的账龄分析也可能被造假。企业可能会故意调整应付账款的账龄,使账龄看起来更合理,以掩盖其资金周转困难或其他问题。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 总之,应付账款中的这些作假手法不仅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和相关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如实记录和处理应付账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