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婚罪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骗婚罪”这一罪名。不过,如果骗婚行为是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财物,那么可能涉嫌诈骗罪。 首先,从犯罪主体上看,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就是说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简单来讲,就是成年人一般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其次,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这意味着骗婚者是故意去欺骗对方,就是想着把对方的钱或者财物据为己有。比如,一方一开始就打算通过结婚的名义,骗取另一方的彩礼然后消失,这就是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 再者,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骗婚行为就是通过欺骗让被害人交出自己的财物,侵害了被害人对财物的合法权益。 最后,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骗婚等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比如,通过虚构自己的身份、家境等情况,让对方基于错误认识给付了数额较大的彩礼等财物,就可能构成犯罪。 另外,如果涉及婚姻纠纷,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不同形态的婚姻发生的纠纷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制度,即无效婚姻的宣告制度、胁迫婚姻的可撤销制度、合法婚姻的离婚制度。骗婚通常视为合法婚姻的定性,在现行关于婚姻的法律框架内处理,一般只能通过离婚的途径。若发现可能存在骗婚情况,要及时收集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公私财物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数额较大:在诈骗罪中,根据法律解释,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这个幅度内确定本地“数额较大”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