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变更有哪些规定和要求?


合同变更指的是在合同成立以后,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经过协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简单来说,就是对已经签订的合同里的某些条款进行更改。 合同变更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合同变更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这就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变更合同内容,必须和对方商量并取得同意才行。例如,甲和乙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向乙购买100件商品,如果甲想把购买数量变更为200件,就需要和乙商量,乙同意了才能进行变更。 其次,合同变更的内容必须明确。《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也就是说,如果双方虽然协商了变更合同,但对于变更的具体内容没有说清楚,法律就会认为合同没有变更。比如,甲和乙协商变更合同价格,但只是说价格要调整,没有明确调整到多少,这种情况下就相当于合同价格没有变更。 合同变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协议变更,也就是双方通过签订新的协议来对原合同进行变更,这种方式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法定变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依据法律的规定可以直接变更合同。比如,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合同。 合同变更后,原合同并不是完全无效,而是变更的部分按照新的约定执行,未变更的部分仍然有效。比如,甲和乙变更了买卖合同中的交货时间,那么交货时间按照新约定来,而合同的其他条款如商品质量、价格等仍然按照原合同执行。 在进行合同变更时,最好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如果没有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变更也是有效的。比如,甲和乙口头协商变更了合同内容,之后甲按照变更后的内容履行了义务,乙也接受了,那么合同变更就是有效的。总之,合同变更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当事人在进行变更时一定要谨慎,确保符合法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