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与五保户的区别是什么?


低保和五保户都是国家为了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不同。低保,全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提供的一种差额救助。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太少,连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都达不到,政府就会给你补上这个差额,让你的生活能达到这个最低标准。而五保户是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这里的“五保”指的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也就是说,五保户在生活的多个方面都能得到政府的保障。 在申请条件方面,低保的申请条件是持有当地常住户口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低保。而五保户的申请条件相对更为严格,需要满足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保障内容和标准也有所不同。低保主要是以货币形式进行救助,根据家庭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来发放救助金,保障的是基本生活所需。而五保户的保障内容除了基本生活费用外,还包括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对于未成年人保障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等全方位的保障。在保障标准上,五保户一般会比低保的保障水平要高一些。 相关法律依据为《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其中第九条规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