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未成年该如何判断?


判断故意伤害未成年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首先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肯定会或者很可能让未成年人受伤,但还是去做了;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虽然不是积极主动要伤害未成年人,但是对可能出现的伤害结果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任由损害结果发生。比如,成年人明明知道把重物从高处扔下可能砸伤在下面玩耍的未成年人,还是扔了,这就可能存在间接故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罪的认定通常需要考虑主观故意这一要素。 其次要考量行为的客观事实。这涵盖行为的方式、手段、发生场所、时间等要素。比如,是用暴力殴打,还是使用凶器伤害等。同时要确定这些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未成年人受伤。例如在学校课间,一个人故意推搡未成年人,导致其摔倒受伤,这就是一种直接导致伤害的行为。 再者是伤害结果的评估。伤害结果必须是由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引发的。伤害形式可以是肉体上的,像骨折、内伤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精神创伤。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构成相应犯罪,一般来说,造成轻微伤视为治安违法,轻伤及以上才可能构成犯罪,不过具体要依据专业的法医鉴定来确定伤害程度。 然后要确认未成年人身份。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定成年年龄是18周岁,只有受害者遭受伤害时未达到这个年龄,才属于未成年人保护范畴。年龄的准确认定对于判断是否适用相关保护法律至关重要。 最后是证据的搜集整理。要获取目击证人的证言、调阅监控录像、查阅医疗报告、进行法医鉴定等,以此证实伤害行为真实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 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轻微伤: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局部组织、器官结构的轻微损害或轻度短暂功能障碍的损伤。 轻伤: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 重伤:机体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或功能严重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