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如何判刑,其基本构成是怎样的?
首先来说说抢劫罪的基本构成:
**一、犯罪主体**
抢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按照《刑法》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构成该罪的主体。这意味着只要达到这个年龄且精神正常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抢劫行为就可能构成抢劫罪。
**二、犯罪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要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打个比方,如果有人只是一时冲动和别人起冲突,顺手拿走了对方财物,但并没有一开始就想着非法占有,那就不构成抢劫罪。要是行为人是抢回自己被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同样不构成抢劫罪。
**三、犯罪客体**
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也就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抢劫行为不仅侵害了别人对财物的拥有权,还往往会对被害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或伤害。
**四、犯罪客观方面**
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等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比如通过殴打、捆绑等暴力手段,或者以伤害相威胁等胁迫手段,让对方交出财物。
再讲讲抢劫罪的判刑:
《刑法》第二百 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 入户抢劫的,就是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进行抢劫。
2.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像公交车、地铁等。
3.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4. 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5.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6. 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7. 持枪抢劫的。
8. 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相关概念:
- 一般主体:是指只要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就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不像特殊主体那样有特定身份要求。
- 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