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在校学生犯帮信罪缓刑的可能性大吗?


未成年在校学生犯帮信罪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原因在于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岁,符合缓刑的相关优待条件。 首先来解释一下缓刑。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考验期间内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如果在考验期内遵守相关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对于缓刑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1. 犯罪情节较轻:帮信罪本身的量刑通常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若未成年在校学生在帮信犯罪中所起作用较小、涉及金额较低、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严重等,可认定为犯罪情节较轻。例如,只是偶尔提供了一次银行卡帮助他人转账,且转账金额不大,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2. 有悔罪表现:这包括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主动退赃退赔等。比如,在被公安机关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且积极退还因帮信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 3.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判断其是否具有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如果未成年人平时表现良好,只是一时糊涂犯了帮信罪,且其家庭和学校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般可认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需要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所居住的社区进行调查评估,了解社区居民的意见等。如果社区居民能够接纳并愿意监督该未成年人,且宣告缓刑不会引起社区的恐慌或不安,就可认为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未成年在校学生在犯帮信罪的同时还涉及其他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那就需要按照处罚更重的罪名来进行定罪处罚,此时缓刑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