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共享查询应用的七不准是什么?


公安信息共享查询应用的“七不准”是保障公民信息安全、规范公安信息使用的重要规定。下面为你详细解释这七不准的内容及相关法律依据。 第一,不准违反规定程序随意查询公安信息。这意味着公安人员在查询信息时,必须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手续来操作。就好比去银行取钱,得按照银行规定的步骤来,不能想怎么取就怎么取。依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相关规定,违反规定程序查询信息属于违规行为。 第二,不准擅自扩大公安信息查询范围。公安信息有不同的保密级别和使用范围,工作人员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查询。比如,只能查询与案件相关的信息,不能随意查询无关人员的信息。这是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信息的使用范围有明确的规范。 第三,不准泄露公安信息。公安信息包含了大量公民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给公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损失。就像你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告诉了别人,那很可能会遭受财产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第四,不准私自留存、篡改、伪造公安信息。公安信息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私自留存、篡改、伪造信息会影响司法公正和执法的准确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对这类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 第五,不准将公安信息用于非工作目的。公安信息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等工作目的而收集和使用的,不能用于个人的私利或者其他非工作用途。比如,不能用这些信息来帮助朋友解决私人纠纷。这是从制度上防止信息被滥用。 第六,不准利用公安信息共享查询应用谋取私利。这和不准将信息用于非工作目的类似,但更强调以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等不当好处。一旦发现这种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对公职人员的廉洁性有明确要求。 第七,不准在非工作场所和非工作用计算机上处理公安信息。这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处理环境。工作用计算机通常有专门的安全防护措施,非工作场所和非工作用计算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导致信息泄露。《公安机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规定》等文件对信息处理环境有明确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