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伤害该怎么办?


当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伤害时,这是一个令家长十分揪心的情况,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妥善处理。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对行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较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是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但还不完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如果是不满八周岁的孩子在学校受伤,学校通常要承担责任,除非学校能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教育和管理义务。例如,学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在事故发生时也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等。 而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对于八周岁以上的孩子,家长需要证明学校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学校才会承担责任。比如学校的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老师没有及时制止学生的危险行为等。 如果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的伤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一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例如,校外人员进入学校伤害了学生,那么首先由该校外人员承担责任,如果学校存在管理漏洞,比如没有严格的门禁制度等,学校要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当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伤害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处理。第一步,及时送孩子就医,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要保留好相关的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医疗资料,这些都是后续处理的重要证据。第二步,与学校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学校的处理意见。可以要求学校提供监控视频、事故报告等相关材料。第三步,如果伤害是由其他学生造成的,与对方家长协商赔偿事宜。赔偿的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第四步,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和整理相关证据,如证人证言、医疗费用发票、事故现场照片等,以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