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去法院拿判决书会被收监吗?


在刑事案件中,去法院拿判决书是否会被收监,需要依据具体的判决结果以及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审理期间的状态来确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收监”的概念。收监是指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送进监狱执行刑罚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罪犯被判处需要在监狱中服刑的刑罚时,才会涉及收监的问题。 接下来,分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审理期间处于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状态,这意味着他们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在看守所等场所被关押。当去法院拿判决书时,如果判决结果是判处缓刑,那么犯罪嫌疑人不会被收监。因为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只要遵守相关规定,就不需要在监狱中服刑。 然而,如果判决结果是判处实刑,比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并且之前是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状态,那么法院通常会在宣判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收监措施。这是因为实刑意味着犯罪分子需要在监狱中实际执行刑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以内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审理期间一直处于被羁押状态,例如被关押在看守所,那么去法院拿判决书时,一般不会因为拿判决书这个行为而额外导致收监情况的变化。如果判决结果是无罪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犯罪嫌疑人会被释放;如果判决结果是判处实刑,由于其本身就在羁押中,就会按照正常的程序继续执行刑罚。 总之,刑事案件去法院拿判决书是否会被收监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判决结果以及犯罪嫌疑人在审理期间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