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拘保释会有案底吗,有案底该怎么办?


首先来解释一下“案底”这个概念。案底通常指的是犯罪记录,也就是某人曾经触犯刑法并被法院判定有罪后留下的记录。 关于刑拘保释是否会有案底,这需要分情况来看。刑事拘留只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而保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应的是取保候审,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如果在刑拘保释后,最终法院没有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那么就不会留下案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也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法院判决有罪,即使经历了刑拘和保释等程序,都不能认定当事人有犯罪记录。 要是最终法院判定有罪,那就会留下案底。一旦有了案底,它会伴随当事人一生,并且在很多方面可能会产生影响。例如在就业方面,一些特定的职业,像公务员、司法工作人员、教师等,对从业者的背景要求较高,有案底可能会导致无法从事这些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也可能会面临他人的异样眼光等。不过目前并没有法律规定可以消除案底。但是当事人可以通过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尽量减少案底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如果符合相关条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