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活动中,支票作为一种常见的支付工具,其检查重点涉及多个方面,这对于保障交易安全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以下是支票检查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支票格式的规范性
支票应当是金融机构所规定的统一格式的支票。根据我国相关金融法规要求,支票的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包括支票的尺寸、颜色、印刷内容等方面都必须符合标准。例如,自行印制公司名称的支票,需经银行核准。在实际案例中,某公司自行印制了带有公司名称的支票,但未经银行核准,尽管在法律上该支票可能有效,但金融机构拒绝承认该支票,导致该公司在支付结算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金额书写的规范性
- 大写金额的书写:大写金额栏应当以通用楷书大写,或以支票机打印。使用手写数字存在被更改的风险。例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张支票的大写金额被不法分子私自涂改,导致收款方与付款方就支付金额产生了争议。最终,由于大写金额被涂改,该支票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付款方因此拒绝支付涂改后的金额。
- 大小写金额的一致性:大写金额与小写金额数字必须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以大写金额栏的金额为准。这是为了防止金额被篡改,确保支付金额的准确性。在某贸易交易中,一张支票的大写金额为“伍万元整”,而小写金额却写成了“5000元”,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应以大写金额“伍万元整”为准。
- 金额的更改规定:大写金额绝不可更改,小写金额有更改时,一定要盖修正章(印鉴),最好不要更改数字。例如,某企业在填写支票小写金额时出现笔误,对其进行了更改,但未加盖修正章,结果在银行兑付时被拒绝,因为这种更改不符合支票使用的规范要求。
发票人签名、盖章的正确性
发票人的签名、盖章必须正确。支票上的签名和盖章是确认发票人身份和支付意愿的重要依据。如果签名或盖章不清晰、不完整或者与预留银行的印鉴不符,银行有权拒绝兑付支票。例如,在一个买卖合同纠纷中,卖方收到买方开具的支票后,到银行兑付时发现支票上的盖章与买方在银行预留的印鉴不一致,银行因此拒绝付款,卖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支票的有效性
- 有效日期:支票具有一定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限的支票将失去法律效力。一般来说,支票的有效期为自出票日起10天。在实际交易中,某公司收到一张出票日期为1月1日的支票,但直到1月15日才去银行兑付,由于已经超过了支票的有效期,银行拒绝受理该支票。
- 签发人的签字真实性:检查签发人的签字是否真实可靠。如果签字是伪造的,那么该支票就是无效的。在一些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伪造他人的签字开具支票,骗取财物。例如,犯罪嫌疑人李某伪造了某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开具了一张大额支票,试图骗取供应商的货物,后被供应商识破并报警。
收款人的相关信息
- 真实身份确认:确认收款人的真实身份。在支票的流转过程中,要确保收款人是合法的、真实的主体。例如,在一些经济纠纷中,付款方误将支票开具给了虚假的收款人,导致资金损失。
- 账户信息的正确性:验证收款人的账户是否正确。如果账户信息错误,支票将无法顺利兑付到正确的账户。比如,某公司在开具支票时,将收款人的账号写错了一个数字,结果导致支票在兑付时被退回。
背书的规范性(针对背书支票)
如果支票经过背书转让,应审查背书是否连续、背书人的签名和盖章是否正确等。背书连续是指在票据转让中,转让支票的背书人与受让支票的被背书人在支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例如,在一系列的票据流转中,A公司将支票背书转让给B公司,B公司又背书转让给C公司,那么在支票上的背书签章应当依次是A公司、B公司,且前后衔接紧密。如果背书不连续,可能会影响支票的兑付和流通。
法律建议
- 付款方:在开具支票时,务必确保支票的格式规范、金额书写准确、签名盖章正确,并仔细核对收款人的相关信息。同时,要注意支票的有效期限,避免因逾期而导致支票失效。
- 收款方:在接收支票时,要认真检查支票的各项内容,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付款方沟通解决。对于金额较大的支票,建议到银行进行查询和验证,确保支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支票存在瑕疵或者争议,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金融机构:在受理支票业务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审核,确保支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支票,应拒绝受理,并告知当事人相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