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劳动仲裁维权有哪7大风险?


申请劳动仲裁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风险。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的7大风险: 第一,仲裁请求不当的风险。劳动者提出的仲裁请求应合理合法且明确具体。如果仲裁请求过高,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支持范围,过高部分将得不到仲裁委的支持,而且还可能要承担多支出的仲裁费用。例如,要求的经济补偿金额明显高于法定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精神,仲裁委只会支持合理合法的请求。 第二,超过仲裁时效的风险。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劳动者超过仲裁时效才申请仲裁,又没有正当理由,仲裁委将不予受理。这就要求劳动者在知道自己权益受损后,要及时主张权利。 第三,举证不能的风险。在劳动仲裁中,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劳动者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如果劳动者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就要承担不利的后果。比如,主张加班工资却无法提供加班的证据。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第四,不按时参加仲裁活动的风险。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这可能导致劳动者失去维护自己权益的机会。 第五,仲裁结果执行难的风险。即使劳动者赢得了仲裁裁决,但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仲裁裁决确定的义务,劳动者还需要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用人单位无财产可供执行等情况,导致裁决难以执行到位。 第六,仲裁程序可能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风险。劳动仲裁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立案到审理再到裁决,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劳动者需要投入时间参加仲裁活动、准备证据等,这可能会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第七,调解结果可能不完全符合预期的风险。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委可能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结果可能需要劳动者做出一定的让步,如果劳动者不愿意接受调解方案,可能会导致调解失败,继续进行仲裁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