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院起诉诈骗的流程是什么?
民事法院起诉诈骗,一般有以下流程:
首先是准备起诉材料。要撰写起诉状,它是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书面依据。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状需包含当事人自然情况,比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等;还要写明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这是起诉状主要内容,要讲清楚具体的诉求以及为何提出该诉求;另外,要注明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因为案件事实需证据证明,民事诉讼中原告有举证责任 。同时,要准备好相关证据,比如转账凭证等能证明诈骗及自身损失的材料。
接着是确定管辖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确定好管辖法院后,将起诉状和证据材料提交给法院。
法院收到材料后会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一般会当场立案,并开具缴费通知书,当事人要及时缴纳诉讼费。若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会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要是原告对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立案后,在法定时间内,法院会确定主审法官,并依法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等诉讼材料 。送达完成后,会如期开庭审理。
在举证期限内,当事人要及时向法院补充相关证据,用于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庭审过程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先由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接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然后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最后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庭审结束后,法院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就会按调解结果处理;要是调解不成,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相关概念:
起诉状: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书面依据。
管辖权: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
举证责任: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庭审: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调解: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