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有什么区别?
我不太清楚民事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到底有啥不一样。平时生活里感觉有些行为好像两者都沾边,比如借钱不还,这算哪种呢?我想弄明白它们之间具体的界限、表现形式还有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心里也有数。
展开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两个概念。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法律、法规,但情节比较轻微,还没有构成犯罪的行为。它包含了多种类型,其中就有民事违法行为。简单来说,一般违法行为的范围更广,民事违法行为是其中的一部分。 民事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法律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比如,合同违约行为就是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当一方和另一方签订了合同,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的责任,但却没有做到,这就违反了合同约定,属于民事违法。再比如,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等人身权利,也是民事违法行为。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处理民事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民法典》涵盖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一旦有人违反这些规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常见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而一般违法行为除了民事违法行为外,还可能包括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比如,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超速行驶等,就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会受到交警部门的罚款、扣分等处罚,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行政法律法规。 总的来说,民事违法行为主要聚焦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依据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而一般违法行为范围更大,还涉及行政等其他方面的违法,不同类型的一般违法行为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