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先来说说联系:一方面,侵权行为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比如一些严重侵犯他人生命权、健康权的侵权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构成犯罪。另一方面,在法律责任上,两者都可能导致民事赔偿和法律制裁。侵权行为通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犯罪行为则会受到刑事处罚。 再讲讲区别:首先,性质不同。侵权行为主要是民事违法行为,侵犯的是个体的民事权益,比如个人的财产权、名誉权等;犯罪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侵犯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秩序,像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就严重破坏了国家法律秩序。 其次,法律后果不同。侵权行为的后果主要是民事赔偿,目的是恢复被侵权人的权益,比如赔偿因侵权造成的财产损失等;犯罪行为的后果是刑事处罚,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目的在于惩罚犯罪者并维护社会秩序。 然后,构成要件不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更为严格,需要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等;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相对较宽松,主要是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另外,行为侵害客体的范围不同。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比侵权行为侵害的客体更广泛,犯罪行为不仅包括侵权行为所涉及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还包括其他受我国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最后,行为人的主观要件不同。犯罪行为要求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达到一定程度,即必须要具备故意或者过失;一般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是过失,如果是故意,则需要考虑危害程度,如果危害达到刑法规定程度则有可能认定为犯罪行为。 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和民事责任承担有详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则对犯罪行为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刑事处罚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相关概念: 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指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