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跟故意犯罪有哪些区别?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首先是概念不同。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情况。比如一个人明知道拿刀捅别人会造成伤害甚至死亡,还主动这么做,这就是故意犯罪。《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例如一个司机,应该能预见到超速行驶可能会引发事故,但因为疏忽没当回事,或者觉得自己技术好能避免,结果导致了事故发生,这就可能构成过失犯罪。《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其次是主观方面不同。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或者对结果持放任态度,就是不管结果好不好都无所谓,反正就这么做了,主观恶性比较大。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是由于疏忽或者过于自信才导致了不良后果,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再者,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对于故意犯罪,即使有时候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但只要有犯罪的故意和相应行为,也可能构成犯罪。而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最后在处罚上也有差异。由于故意犯罪主观恶性大,刑法对故意犯罪采取普遍惩罚原则,处罚往往较重。而过失犯罪因为主观恶性小,且是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负责任 ,处罚一般比同类型的故意犯罪要轻。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犯罪: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而又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危害结果,不是希望而是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严重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