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存在多方面区别。 首先是主观方面。故意犯罪,简单说就是犯罪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造成危害后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比如,张三仇恨李四,用刀直接刺向李四心脏,他清楚这样做会导致李四死亡,这就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犯罪;又如王五为了杀赵六,在赵六经常走的路上设置陷阱,他知道其他人也可能会掉入,但还是放任不管,这就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犯罪。依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过失犯罪呢,是犯罪人本应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可因为疏忽大意没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了却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例如,某医生在给患者做手术时,因疏忽没有仔细核对手术器械,将一把止血钳遗留在患者体内,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再比如,司机自恃驾驶技术好,在路况复杂地段超速行驶,觉得不会出事,结果引发交通事故,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结果对定罪的影响方面。故意犯罪不一定非要出现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有些故意犯罪,只要犯罪人实施了相应行为,即便没有发生预期的危害后果,也构成犯罪,像犯罪预备、未遂等情况。例如,甲想盗窃银行,准备好了工具并踩点,但在实施盗窃前被发现制止,虽然没有偷到钱,也构成盗窃罪(犯罪预备)。而过失犯罪必须得发生了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即便有过失行为,也不构成犯罪。 最后是处罚方面。由于故意犯罪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所以处罚通常较重。过失犯罪因为犯罪人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主观恶性相对较小,法定刑也普遍低于故意犯罪。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而实施的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不是希望而是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实施的犯罪。 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