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主要有以下区别: 首先,主观方面不同。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比如说,张三为了报复李四,拿着刀直接刺向李四要害部位,他清楚这样做会让李四受伤甚至死亡,这就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属于直接故意;还有一种间接故意,像王五为了杀妻子,在家里厨房放毒药,他知道孩子可能会误食,但还是放任这种情况,这也是故意犯罪。而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例如,司机赵六开车时,本应注意观察路况,但他边开车边玩手机,没注意到前方有人,结果撞伤人,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再比如,工厂工人孙七知道机器有故障可能伤人,却觉得自己经验丰富能避免,结果还是导致工友受伤,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其次,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不同。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如果没有造成危害结果,就不构成过失犯罪。比如上面说的司机赵六,如果没撞到人,就不存在过失犯罪。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有些故意犯罪,只要实施了相应行为,即使没有发生预期的危害结果,也构成犯罪,像张三拿刀刺李四,就算没刺中,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最后,处罚方面不同。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故意犯罪一般都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并且处罚相对较重。而过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负刑事责任,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这是因为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主观恶性较小。 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