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首先,主观意图不同。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比如说,张三心里清楚用刀刺李四会导致李四受伤甚至死亡,还主动这么做了,这就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故意犯罪;再比如王五为了杀妻,在饭菜里下毒,他明知家里其他人也可能吃这饭菜,但还是这么做了,对其他家人的伤亡持放任态度,这也属于故意犯罪。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则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例如一个货车司机,平常开车都很小心,有次因为着急送货,没有检查车辆刹车就上路了,结果途中刹车失灵发生车祸,这就是因为疏忽大意没预见危害结果导致的过失犯罪;又比如一个电工,知道电线老化有危险,但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不会出事,结果引发火灾,这就是已经预见却轻信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过失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其次,刑罚标准不同。刑法以惩治故意犯罪为主导,因为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恶性大,是主动去实施危害行为。而过失犯罪仅在特定情况下承担责任,且须证明其过失行为已对社会造成实质性损害。并且,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最后,认定标准有别。故意犯罪多数情况下只看存在主观故意即符合犯罪条件,后果主要对于量刑有影响。而过失犯罪则要求已实际产生危害后果,否则不能判定其为犯罪。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间接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