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杀人会如何判刑?


未成年杀人的判刑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来区分看待。 首先,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比如一些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案件,最高检核准后会追究其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对于不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人,即使实施了杀人行为,通常情况下不认为是犯罪,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但可能会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对于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法律也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责任能力不完备,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接受改造。比如《刑法》规定,对依照上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量刑上,故意杀人的,一般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对于承担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会在此基础上从轻或减轻处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提到,针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30%-60%;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10%-50%。而且法院在量刑时,还会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知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 总之,法律对于未成年杀人的判刑既考虑了对受害者权益的维护,也兼顾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教育挽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