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未成年犯罪是如何处理的?


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的法律问题,不同国家基于自身的法律传统、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处理方式。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未成年犯罪处理体系。对于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对依照前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美国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则根据不同的州有所差异。一些州采用了较为严厉的处理方式,对于严重的未成年犯罪,会将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来审判,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面临和成年人一样的刑罚,包括监禁在成人监狱。而另一些州则更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设立专门的少年法庭和矫正机构,强调通过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日本对于未成年犯罪,遵循“保护主义”的理念。根据《少年法》,对于犯罪的少年,通常会采取保护处分而非刑罚。保护处分包括送交少年鉴别所进行观察、送交少年院进行教养、送交感化院进行感化教育等。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帮助未成年人改过自新,避免刑罚对他们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英国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注重平衡惩罚与教育。对于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通常会采取警告、训诫等措施;对于较为严重的犯罪,则可能会判处社区服务、青少年犯教养所拘留等刑罚。同时,英国也强调家庭和社区在未成年人矫正中的作用,鼓励家庭参与到未成年人的改造过程中。 法国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强调教育和社会融入。法国设立了专门的少年法庭,负责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庭会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教育措施、保护措施或者刑罚措施。教育措施包括学业辅导、职业培训等;保护措施包括安置在寄养家庭、儿童福利机构等;刑罚措施则包括监禁、缓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