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虚假信息行为在法律上是如何认定和处理的?
我想了解下制造虚假信息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我有次在网上看到有人编造了一个很离谱的消息并大量传播,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我就很疑惑,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到底是怎么界定的,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想知道具体的法律依据和处理办法。
展开


制造虚假信息行为,通俗来讲,就是故意编造、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这种行为可能在多个领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名誉等。 在民事法律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制造虚假信息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例如,甲编造虚假信息说乙是商业骗子,导致乙的生意受到影响,乙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甲承担上述民事责任。 在行政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比如,有人在网上故意散布某地即将发生地震的虚假信息,引起当地居民恐慌,就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在刑事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一些与制造虚假信息相关的罪名。例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如果制造虚假信息用于诈骗等犯罪目的,还可能构成诈骗罪等其他犯罪。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