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一般会判多久?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需要明确的是,取保候审与最终的判刑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取保候审只是在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程度相对较低的措施,并不代表不会被判刑,也不能确定具体的刑期。 最终的判刑是由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来决定的。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不同的犯罪行为对应着不同的法定刑。例如,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轻处罚的情节包括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立功、坦白、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例如,《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而从重处罚的情节则包括犯罪嫌疑人是累犯、犯罪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等。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也可能会对量刑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羁押,并且在量刑时可能会考虑这一情节。总之,取保候审后具体会判多久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