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是如何引发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的?
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中,房产中介引发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引发纠纷的方式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是隐瞒房屋真实情况。有些房产中介为了促成交易,会故意隐瞒房屋存在的问题,比如房屋有质量瑕疵、存在抵押或查封等权利限制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规定,中介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中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请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购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后续发现问题,就容易与卖方和中介产生纠纷。
其次是虚假承诺。部分中介为了吸引客户,会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如保证能快速办理贷款、降低税费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兑现。当购房者发现中介无法履行承诺时,就可能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问题,进而引发纠纷。这种行为同样违反了《民法典》中关于诚实信用的原则。
再者是擅自变更合同条款。有些中介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在未经买卖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变更合同条款。例如,在合同中增加不合理的费用或者改变付款方式等。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中介未经双方同意擅自变更合同,属于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合同纠纷。
另外,中介资质问题也可能引发纠纷。一些不具备合法资 质的中介机构参与二手房交易,其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难以保证。如果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购房者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没有资质的中介从事相关业务是违法的。
最后,中介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比如没有对买卖双方的身份和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或者在办理产权过户等手续时出现失误。这些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导致合同无法顺利履行,从而引发纠纷。总之,购房者在通过房产中介进行二手房交易时,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中介的资质和服务内容,避免陷入合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