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生效时间该如何计算?


判决书生效时间的计算,会因案件类型和审判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首先是民事判决书: - 一审判决(排除最高法院的一审判决):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算,15个自然日内,如果没有人提出上诉,那么判决书正式生效。例如,你在5月1日收到一审民事判决书,从这一天开始往后数15天,若在这期间无人上诉,到5月15日判决书就生效了。这是因为法律给了当事人一定的时间来考虑是否对判决结果有异议,决定是否上诉。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 二审判决或最高法院的一审判决书:自二审判决书送达到各方当事人手中那一刻起,便立即生效。因为二审是终审程序,或者最高法院的一审判决本身就具有终局性,所以送达后就产生法律效力。 接着是刑事判决书: - 一审判决:在宣告判决之后,判决书会从第二天开始计算10个自然日作为上诉期。在这个期间,一审判决书的法律效力处于待定状态。例如,3月10日宣告一审刑事判决,3月11日开始计算10天上诉期,到3月20日上诉期结束。若上诉期内没有人提起上诉或者抗诉,那么在上诉期满后的次日,判决正式生效。这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等的上诉权利,给他们时间去考虑是否通过上诉来维护自己权益。 - 二审判决:若二审裁定维持了原判决,这份二审裁定书自送达之日起即产生法律效力,同时一审判决书的法律效力也从待定状态转变为生效状态,至此一审判决正式生效。 最后是行政判决书: - 一审判决:为收到判决书15日如不上诉,自动生效,与民事一审判决(非最高法院一审)类似,给当事人15天的时间来决定是否上诉。 - 二审判决:送达时就生效。 相关概念: 上诉期:就是法律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的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当事人可以对判决结果提出异议,请求上级法院重新审理案件。 终审裁定:是指法院对案件作出的最终裁决,一旦生效,案件就结束了,不能再就同一事实和理由进行上诉等。 上诉: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不满意,向上一级法院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审理案件,以改变原判决结果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