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询自己的案件是否立案?


在了解如何查询自己的案件是否立案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立案的概念。立案就是司法机关对犯罪、民事纠纷、行政争议等事件进行审查后,决定将其作为一个案件来处理的程序。一旦立案,就意味着相关的法律程序正式启动。 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查询立案情况有不同的方法。对于刑事案件,报案人可以拨打当地公安机关的报警电话或者直接到报案的公安机关去询问案件的立案情况。一般来说,公安机关在接受案件后,会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报案人。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如果是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查询。首先,可以拨打受案法院的立案庭电话,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案件相关信息,询问立案进展。其次,现在很多法院都提供了网上查询服务,当事人可以登录受案法院的官方网站或者相关的诉讼服务平台,按照指引输入自己的信息进行查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对于行政案件,查询方式与民事案件类似。当事人既可以电话联系受案法院立案庭,也可以通过法院的官方网站或诉讼服务平台进行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