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刑罚目的如何进行比较?

我想了解不同刑罚目的之间的差异,比如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和报应的刑罚目的,它们具体有什么不同,在司法实践中是怎么体现这些差异的,有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支撑这些不同的目的呢?
展开 view-more
  • #刑罚目的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刑罚目的是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对其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刑罚的本质和功能。下面从常见的刑罚目的——报应目的和预防目的来进行分析。 报应目的是指刑罚是对犯罪的一种回报和惩罚。通俗来讲,就是犯罪者做了坏事,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是基于其犯罪行为本身的严重性。从法律依据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体现了报应目的,强调罪刑相适应,犯罪越严重,刑罚就越重。例如,故意杀人罪相较于一般的盗窃罪,社会危害性更大,其刑罚也更为严厉,这就是报应目的在法律条文中的体现。 预防目的又可以分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其再次犯罪。这主要是通过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等方式,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再实施犯罪行为,同时对其进行教育改造,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犯罪的错误,从而不再犯罪。例如,对犯罪分子判处有期徒刑,将其关押在监狱中,在服刑期间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 一般预防则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威慑社会上潜在的犯罪人,防止他们实施犯罪行为。当社会公众看到犯罪会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敢轻易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各种犯罪的法定刑设置都有一般预防的考量。比如,对经济犯罪规定了较高的罚金刑和自由刑,就是为了威慑那些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实施犯罪的人。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报应目的更侧重于对已然犯罪的回顾和惩罚,强调刑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犯罪行为为基础确定刑罚的轻重。而预防目的更注重对未然犯罪的防范,着眼于未来,通过刑罚的适用来影响犯罪人的行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两者是相互结合的。法官在量刑时,既要考虑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遵循报应原则,又要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预防的需要,综合平衡两种目的,以实现刑罚的最佳效果。总之,对刑罚目的进行比较,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刑罚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