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调解该如何进行?


医疗事故调解是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医患双方通过协商或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就医疗事故的赔偿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医疗事故调解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医疗事故的定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调解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医患双方自行调解。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医患双方可以就争议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地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责任。患者要提供真实的病历、检查报告等相关资料,医疗机构也要如实说明医疗过程。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赔偿数额、赔偿方式等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调解协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快捷、灵活,能节省时间和成本。 第二种是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请后,会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能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但这种方式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 第三种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专业的调解员,了解双方的诉求和争议焦点,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具有中立性和专业性,调解过程相对灵活,能够更好地平衡双方的利益。 在进行医疗事故调解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调解协议一旦签订,双方都要遵守协议的内容。如果一方反悔,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双方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总之,医疗事故调解是解决医疗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医患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解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