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语言暴力该如何处理?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语言暴力,可以参考以下方法来处理: 首先,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有管理和教育的责任。言语性霸凌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校有义务处理这类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对实施语言暴力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导正确的沟通方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发现学生欺凌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开展调查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 其次,可以考虑报警。如果语言暴力情节严重,已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伤害,报警是必要的手段。公安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行为,会依法进行处罚。如果实施语言暴力的学生达到一定年龄,也可能面临相应处罚。比如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 再者,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实施语言暴力学生的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比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 另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避免孩子因为语言暴力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相关概念: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在法律上,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一般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