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达不到数额时该如何处理?


在法律领域,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对于单位犯罪的认定,数额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并非唯一标准。 当单位犯罪达不到数额标准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免除法律责任。我们需要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处理方式。首先,我们来看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然而,当犯罪数额未达到标准时,需要结合犯罪的其他情节来判断。 从情节方面考量,如果虽然数额未达标,但犯罪行为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国家利益或者他人的重大合法权益等,仍然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比如,单位实施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即便销售金额未达到相关数额标准,但如果这些伪劣产品导致了消费者人身伤害等严重后果,那么依然可能构成犯罪。 若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但这并不代表单位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处理。在行政层面,相关行政部门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应的行政法规对单位进行行政处罚,比如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 另外,从民事角度来看,如果单位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失,即便不构成犯罪,也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例如,单位因不当经营行为给合作伙伴造成了经济损失,合作伙伴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单位赔偿损失。 在实际处理单位犯罪达不到数额的情况时,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来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和处理。单位及其相关人员也应该积极配合调查,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要加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