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老赖有履行能力?


判定老赖是否具有履行能力是一个复杂但有明确法律依据的过程。在法律层面,“老赖”指的是有能力履行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履行能力。履行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有足够的财产、资金或者其他资源,能够按照法院判决或者裁定的要求,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比如还钱、交付物品等。 从法律依据来讲,《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三项规定,“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赖”名单。 在判定老赖是否有履行能力时,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财产状况是关键因素之一。法院会对被执行人的各类财产进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票、基金等。如果被执行人名下有这些财产,并且这些财产的价值足以覆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那么一般就会认定其有履行能力。比如,被执行人名下有一套价值较高的房产,而他所欠的债务金额远低于房产价值,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被认定有履行能力。 收入情况也不容忽视。如果被执行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或者有其他合法的收入来源,如租金收入、股息分红等,且这些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有足够的剩余可以用于履行义务,那么也会被认为有履行能力。例如,被执行人每月工资收入较高,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外,还有大量结余,却不偿还债务,就可能符合有履行能力的判定。 另外,行为表现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如果被执行人存在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导致无法正常履行义务,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也会被认定为有履行能力。比如,被执行人在被起诉后,将自己名下的车辆无偿过户给他人,这种行为就属于恶意逃避债务,法院会认定其有履行能力。 此外,结合被执行人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如果被执行人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且有盈利,或者有可以变现的资产,那么也会被认定有履行能力。 总之,判定老赖是否有履行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法院会依据严格的法律程序和证据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