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故意隐瞒罪如何判刑?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诈骗故意隐瞒罪”这个确切罪名哦。不过与之相关的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以及在诈骗犯罪里涉及隐瞒行为的情况。 先说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如果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还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要是情节严重的,那就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简单来说,就是明知道这个东西是犯罪得来的,还帮忙藏起来、处理掉等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再说诈骗罪里的隐瞒行为。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隐瞒真相就是犯罪手段之一,法官会根据诈骗金额、手段等综合判定刑罚。 另外,如果是知道他人诈骗而隐瞒不报,没有参与其他行为,一般不会直接定罪,但要是这种隐瞒行为严重干扰了执法机构侦查,或从该行为中获取不当经济利益,就可能面临处罚。比如明知朋友诈骗,还帮着藏钱等行为,可能构成包庇罪或不履行报告义务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 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对犯罪事实隐瞒不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还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立功、积极退赃等情节,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量刑。 相关概念: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就是明知道东西是犯罪得来的,还通过各种方式帮着隐藏、处理这些物品或收益的犯罪行为。 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还给他提供地方藏起来、送钱送物帮他逃跑,或者作假证明帮他掩盖罪行的行为。 不履行报告义务罪:知道犯罪事实却不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