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探他人隐私罪是如何判刑的?


在我国,并没有“刺探他人隐私罪”这个确切罪名。不过,刺探他人隐私的行为,可能会涉及不同法律责任。 从民事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如果有人刺探他人隐私,被侵犯隐私权的人可以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比如,造成财产损失的,要按照全部赔偿原则进行赔偿;要是导致他人精神损害且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具体数额会根据侵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侵害人的得利情况、侵害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受诉法院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酌定。 从治安管理处罚角度看,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而如果刺探他人隐私的行为涉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例如,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公民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出售谋利,就可能构成此罪。 总之,刺探他人隐私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具体要依据实际情况和造成的后果来判定。 相关概念: 隐私权: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