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审判决后,是否要立即按判决执行?


终审判决后是否要立即按判决执行,需要分情况来看。 首先,我们要明确终审判决的概念。终审判决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后一级判决。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也就是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当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从法律条文的角度来看,终审判决生效后,原则上是应当按照判决内容及时履行的。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终审判决都要立即执行。比如,如果败诉方有证据证明存在法定的再审情形,如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等情况,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在再审申请期间,虽然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但如果法院决定再审,可能会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另外,如果败诉方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等客观原因,无法立即履行判决,也可以与胜诉方进行协商,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双方可以约定履行的期限、方式等内容。执行和解协议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终审判决涉及到一些需要特定条件才能执行的内容,比如需要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批、需要特定的时间节点等,那么执行的时间可能会相应推迟。 综上所述,终审判决后一般应当按照判决执行,但存在一些法定的特殊情况可以不立即执行。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