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处罚程序有哪些规定?


工商处罚程序规定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工商处罚程序的相关规定。 首先是立案环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等途径发现违法行为,经过核查,认为有违法事实、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立案。这一规定出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立案是启动整个处罚程序的第一步,它意味着工商部门正式对相关违法行为展开调查。 接着是调查取证。立案后,工商部门会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在调查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利进行陈述和申辩。这是为了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判。 然后是核审环节。案件调查终结后,工商部门的法制机构会对案件进行核审。核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办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否清楚、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定性是否准确、适用依据是否正确、处罚是否适当以及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进行审查。这一环节起到了内部监督和把关的作用,保证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之后是告知与听证。工商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如果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属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情形,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程序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公开陈述和申辩的机会,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作出处罚决定和执行。工商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给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销案、移送其他机关等处理决定。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如果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工商部门可以采取加处罚款、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