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纠纷案件需提供哪些证据,举证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继承纠纷案件中,证据的提供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需要提供的证据以及举证的注意事项。 首先,继承纠纷案件需提供的证据包括以下几类。第一,证明当事人(原被告及第三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例如,证明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关系的证据,常见的有结婚证、户口本、公安机关或村委会、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这就好比要证明你是这场遗产继承故事里的合法角色,这些证件就是你的“入场券”。第二,证明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如果是法定继承,要提供被继承人死亡证明书、证明是被继承人养子女、非婚生子女、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相关证明等。要是遗嘱继承,需要提供被继承人的遗嘱书,有遗嘱执行人的还要提交其身份证明及与被继承人关系的证明。这就像是拿出一份“说明书”,说明按照法律或者被继承人的意愿,遗产该怎么分。第三,证明被继承人财产范围的证据。比如房产证明、银行存款证明、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持有证明、车辆登记证明等。这些证据能明确被继承人留下了哪些“家底”。 其次,关于继承纠纷举证的注意事项。第一,证据的真实性。提交的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造、篡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像盖房子,虚假的证据就像不牢固的砖块,不仅不能帮你打赢官司,还可能让你惹上麻烦。第二,证据的关联性。证据要与案件事实有直接关联。比如你提供的证据要能直接说明遗产的归属、继承人的资格等问题。如果提供的证据和案件没什么关系,那法院是不会采纳的。第三,证据的合法性。获取证据的方式要合法。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如偷拍、偷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此外,当事人要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如果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可能会面临法院不采纳该证据的风险。所以,在继承纠纷案件中,一定要重视证据的提供和举证的注意事项,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