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虚构事实借钱算诈骗吗


通过虚构事实借钱不一定算诈骗,这需要看具体情况,关键在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及是否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诈骗罪。诈骗罪,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以非法占有别人财物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指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判断虚构事实借钱是否构成诈骗,要从几个构成要件来分析。 一是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对象也要排除金融机构。简单讲,就是骗的得是正经的公私财物。 二是客观要件,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也就是说,确实用了欺骗手段,而且骗到的财物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 。不同地区对于“数额较大”的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三是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构成这个罪。通俗讲,就是正常的成年人能承担责任的。 四是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是故意要骗你的钱,不想还。 如果借钱人只是暂时虚构事实,但有还款的打算和行动,比如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款,并且后续也确实在努力偿还,那么可能不构成诈骗,更多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但要是借钱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通过虚构事实骗得钱财后,肆意挥霍、逃匿等,那很可能就构成诈骗了。 相关概念: 非法占有:就是没有合法依据,想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诈骗罪构成要件: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前面提到的客体、客观、主体、主观这四个方面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