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中提成冲抵伤残待遇是否合法?


在探讨劳动合同中提成冲抵伤残待遇是否合法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首先是伤残待遇。伤残待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受工伤或患职业病,导致身体受到损害后,依法享有的一系列经济补偿和保障权益。这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因工作受伤后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而设立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比如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而提成通常是用人单位基于劳动者的工作业绩,额外给予劳动者的一种奖励性收入。它与劳动者的工作成果直接相关,是对劳动者工作能力和业绩的一种肯定和激励。 接下来分析用提成冲抵伤残待遇这种行为。从法律层面看,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伤残待遇是劳动者应得的法定权益,具有强制性和保障性。用人单位不能通过与劳动者约定的方式,以提成等形式来冲抵法定的伤残待遇。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保障劳动者在工伤等情况下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约定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了提成冲抵伤残待遇,这种约定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如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工伤,用人单位以提成冲抵伤残待遇,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支付伤残待遇;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中提成冲抵伤残待遇的约定是不合法的,劳动者的伤残待遇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