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信息罪判缓刑的可能性大吗?


侵犯公民信息罪判缓刑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不能简单说可能性大或者小,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首先,得了解缓刑是什么。缓刑称暂缓量刑,也叫缓量刑,就是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且应受刑罚处罚的人,先宣告他有罪,但暂时不执行所判刑罚。会有特定考察机构在一定考验期内对罪犯考察,再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执行具体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对于侵犯公民信息罪而言,如果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较少、未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等,就有利于争取缓刑。比如只是偶尔获取了少量公民信息,也没有利用这些信息造成实际危害等情况,就可能符合犯罪情节较轻这一条件。 犯罪人的悔罪表现也很重要。像积极退赃,把通过侵犯公民信息获取的非法所得退出来,还有赔偿因侵犯信息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失,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等,这些都能显示出认罪认罚的态度,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 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同样会被考量。要是初犯,并且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等情况,判缓刑的可能性会增加。 不过,如果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比如侵犯公民信息数量巨大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那就不符合缓刑适用的基本刑期条件了。比如将大量公民信息出售给不法分子,导致众多公民遭受诈骗等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就很难争取到缓刑。 禁止适用缓刑的有累犯等情形。累犯就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总之,侵犯公民信息罪判缓刑要综合考虑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人身危险性等多方面因素,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相关概念: 缓刑: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且应受刑罚处罚的人,先宣告有罪,暂不执行所判刑罚,由特定考察机构在一定考验期内考察,再根据表现决定是否执行具体刑罚的制度。 累犯:因犯罪被判处一定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