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信息进行不当处理违法吗?


在法律层面,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信息进行不当处理是很可能违法的。这里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个人信息,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居民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进行了详细规范。该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 如果将获得的居民信息进行不当处理,比如未经居民同意就将信息出售给第三方,或者用于与服务无关的其他商业目的,这就侵犯了居民的个人信息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省级以上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或者停业整顿、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担任相关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信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