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是否存在犯罪中止,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故意伤害存在犯罪中止。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 犯罪中止的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对于故意伤害犯罪来说,就是在伤害他人的过程中,犯罪者自己主动停止了伤害行为,或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避免了伤害结果的出现。例如,甲想要用刀刺伤乙,在刺下去的过程中,突然良心发现,主动放弃了刺伤乙的行为,这就属于故意伤害犯罪中止。 ###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也就是说,如果在故意伤害过程中,犯罪者及时停止行为,且没有对被害人造成任何伤害,那么就可以免除处罚;如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比如被害人身体受到了轻微擦伤等,那么就应当减轻处罚。 ### 判定标准 要认定故意伤害犯罪中止,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犯罪结果已经发生,就不存在犯罪中止的问题了。比如,甲已经将乙刺伤,乙受伤倒地,此时甲再采取补救措施,就不属于犯罪中止了。 2. **自动性**:犯罪者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而不是因为外部因素的阻碍而被迫停止犯罪。例如,甲想要伤害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突然听到有人来了,害怕被发现而停止了伤害行为,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中止,因为甲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被迫停止犯罪的。 3. **有效性**:犯罪者必须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犯罪者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最终还是发生了犯罪结果,那么就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例如,甲在伤害乙后,虽然送乙去了医院,但乙最终还是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亡,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中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