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财产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限制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是指由于年龄、精神状态等原因,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人,比如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骗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财产,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从民事法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骗取限制行为能力人财产的行为,通常不属于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行为,所以该行为是效力待定的。如果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那么该行为自始无效,骗取财产的人应当返还财产。如果造成损失的,还应当赔偿损失。 从刑事法律角度来讲,如果骗取财产的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可能会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公私财物,自然也包括骗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财产。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限制行为能力人财产的,在量刑时可能会作为酌情从重处罚的情节。 如果遇到骗取限制行为能力人财产的情况,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先与对方协商,要求返还财产。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行为无效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如果涉嫌犯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